介绍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和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TCP/IP)网络融合的最新研究成果,总结了当前主流的2种方法,即代理服务器和直接TCP/IP化传感器网络。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势和不足,通过代理连接传感器网络和TCP/IP网络,比直接TCP/IP化整个传感器网络实现方便,安全性较高;但另一方面采用TCP/IP的网络可扩展性与健壮性比代理连接更好。最后提出了一种结合代理和TCP/IP化的优化方法。
针对航天器遥控信息安全需求和相应的数据保护机制,分析了遥控短消息在安全传输中的弱点,提出了一种用于改善该弱点的基于物理噪声源的消息扩展方法,以及其应用实例;同时给出了应用该方法所必须采取的信道差错控制措施。采用该方法可以显著增加遥控消息的熵,增强其传输过程的安全性。
基于无连接网络的特征概念──流,研究了无连接网络管理信息的建模方法,包括无连接网络信息建模的基本原则,从功能实体到管理资源的转换机制,以及如何确定被管资源之间的关系和被管资源的要素属性。区别于阶段性框架方法,提出了建模方法细化到建模的具体步骤,着重介绍并归纳了无连接网络及其核心概念流的特性,讨论了对功能体系结构组件进行管理抽象的思路和依据。该建模方法可以有效地指导通用的和具体的无连接网络管理信息模型的定义。
使用复数向量法对一种非平面9杆巴氏桁架进行了位移分析。首先建立4个回路几何关系,列出矢量方程组,并转化成为复指数形式;然后使用Sylvester结式对4个多项式方程消元,直接得到一元46次方程,再用辗转相除法求其他3个变量。最后通过一个算例,验证了这种巴氏桁架的装配构形数目最多为46。
基于双线性映射的可撤销用户的叛逆者追踪方案是对称方案,但没有提供不可否认性。针对此问题利用不经意多项式估值(OPE)协议和服务参数提出了一个改进的方案。改进方案在保持了与原方案性能大体相同的前提下,增加了提供多种服务、用户无法抵赖其叛逆行为和数据提供商无法陷害无辜用户等优点,并同样在判定双线性Diffie-Hellman问题(DBDH)的假设下证明了改进方案是语义上安全的。
对移动信息服务中面向用户的个性化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终端浏览系统,采用改进的K-近邻分类器的个性化推荐算法对每个移动用户的新闻访问行为序列进行跟踪、记录、建模和分析,将个性化特征归类存储,实现了实时的个性化新闻推荐。仿真实验结果验证了该个性化推荐模型的实用性和可行性,推荐正确率可以达到70%。
平衡对称布尔函数的构造与计数等价于二元域上某个含有n个变量的背包方程的求解与解的计数,并且当n为偶数时,该背包方程存在2组平凡解。给出了当 为偶数时,这个背包方程有非平凡解的充分必要条件;提供了1种求非平凡解的方法;求出了当 和 ( 为正整数)时,这个背包方程的非平凡解。
提出了一种基于统一的电信管理网需求、分析、设计(UTRAD)方法学的性能测量项定义方法。采用分阶段定义流程,不但定义了每一阶段具体的行为和步骤以及参与定义过程的实体在各个阶段的作用,覆盖了各层面相关的性能测量需求,而且定义了将性能测量需求转化为可在网元上测量的性能测量项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该方法继承了已有的性能测量项定义方法的一些优点,在摒弃了其中一些不合适的部分的同时,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
以均匀直线阵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全盲的上行信号空间特征估计算法。该算法利用阵列输出四阶累积量构造了一种空间特征矩阵,证明了对其作特征分解可以得到各用户的空间特征。该算法不依赖于信号调制类型,可适用于任意加性高斯噪声。将其用于相干多径环境下多用户信号空间特征的估计,研究了不同快拍数和信噪比下的标准估计偏差,说明了算法的有效性和鲁棒性。
给出在时分双工(TDD)系统下,智能天线与多用户发送(MUT)技术联合使用的系统模型.此模型采用智能天线技术对抗空间角度干扰,采用MUT技术消除信道中的多址干扰(MAI)和符号间干扰(ISI).在四相相移键控(QPSK)调制方式下通过时分同步码分多址(TD-SCDMA)系统仿真,表明这种模型在空域环境下比独立使用多用户发送(MUT)系统具有更好的性能.
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字表面高程模型(DSM)和多尺度权聚类图像分割的算法。首先通过DSM选择需要分割的候选树冠顶点,利用航空摄影测量的方法将树冠顶点投影到航空相片作为种子点;然后对树冠进行分割,其方法是在一个全局分割测度的约束下,利用代数多网格的数值计算方法,逐步进行权聚类,形成多尺度的分割图像,通过不同的选权参数,获得有意义的分割区域,从多尺度的分割图像中,根据种子点所在位置和分割图像大小确定分割的树冠。经过实际图像验证,此算法能对不同角度投影的树冠进行有效分割。
不同于以往从同时触发的多个业务中选择一个优先级最高的业务解决共享触发类冲突的方法,首先将共享触发的业务划分为相容性业务集合和互斥性业务集合,根据用户定制业务的意愿和系统策略将相容性业务排序并顺序触发执行; 然后再从互斥性业务集合中选择优先级最高的业务执行. 大量实例的研究显示,该方法简单有效,可以最大限度地执行较多的业务.
利用遗传算法研究动态并行路径流量工程的实现方法和可实现性。首先给出了并行路径流量工程理论最优解的求解方法,并对其运算成本和运算结果在工程上的不可实现性进行了分析和验证;进而采用简洁、典型的分流方案,对已有的理论最优解进行局部近似,并基于这些分流方案从全局的角度设计遗传算法,达到了与理论最优解近似的优化效果,且运算量大为减小。通过仿真分析得出了在优化过程中需要对并行路径间的分流误差进行有效控制的结论。
提出了一种新的跨层正交频分多址(OFDMA)系统资源分配方法,其综合考虑了无线信道的时变特征和媒体接入子层(MAC)业务质量(QoS)要求,将MAC层分组调度和物理层的OFDM子信道分配及自适应调制编码进行联合设计,目的是在保证实时时延敏感业务和非实时业务的QoS基础上最大化系统吞吐量。在子载波分配过程中,分别采用了信道依赖的最早预期 (CD-EDD)算法和 最小速率需求(MRR)算法,对实时时延敏感业务和非实时业务进行调度。基于IEEE 802.16标准建立了动态仿真模型对算法性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较传统的最大信噪比方法在系统吞吐量相近的基础上对时延特性、用户公平性方面有较大性能提升。
提出了高阶并行相位调制(MPPM)的方法,即在同一调制符号周期,使用同一频率、并行发送2路携带不同信息的高阶相位调制信号。给出了MPPM的系统模型,理论分析了MPPM的调制和解调实现机制,探讨了进一步降低MPPM误码率的方法。仿真结果表明,在加性高斯白噪声(AWGN)信道下,误码率为10-3时,16PPM比16相相移键控(16PSK)可有2 dB的信噪比增益;在Rayleigh平坦衰落信道下,通过优化发送端相位参数,16PPM的性能优于16相正交幅度调制(16QAM)。所以,MPPM能大幅提高无线链路数据传输速率和带宽效率,对未来移动通信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提出了一种信息驱动的节点选择机制,应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目标估值。其方法是,以传感器节点的测量值与目标状态的估计分布之间的互信息作为信息效用函数,度量节点的测量值对目标状态估计的信息贡献,选择信息贡献值大的节点参与卡尔曼滤波过程进行迭代;应用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路由算法顺序访问选中的节点,并建立与Sink节点之间的路由,路径上的节点依次进行卡尔曼迭代以修正估计的状态值。仿真结果表明,该机制涉及的节点数目较少,总的通信距离较短,但目标估值的性能很好。
针对传统IP寻呼(IP paging)方法存在的寻呼“信令风暴”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分布式寻呼策略的链式IP寻呼方法,提高IP寻呼的灵活性和扩展性。该方法在层次型移动IPv6 (HMIPv6)网络的移动节点中引入半激活(semi-active)状态,通过动态地指定寻呼代理和建立寻呼链,减少寻呼消息数量,实现信令负载分担。采用Fluid Flow移动模型建模分析表明,通过合理控制寻呼链长度,链式IP寻呼方法可以明显减小寻呼信令开销,改善网络整体性能。
研究了当发射机未知而接收机已知信道状态信息时,独立同分布的多入多出(MIMO)平坦瑞利衰落信道的各态历经信道容量。首先,利用Wishart矩阵的特征值分布,导出了一个简单闭合的MIMO信道容量公式;然后基于此公式,得到了MIMO信道容量在高信噪比时的渐近界,解析地反映了随着信噪比的逐渐增加,MIMO信道容量与信噪比(以dB为单位)和收发天线数目的最小值呈渐近的线性关系;最后,计算机仿真验证了所提出的MIMO信道容量公式及其渐近界的正确性。
提出了一种新的具有良好奇周期相关特性的最佳离散信号——奇周期最佳几乎二进序列偶。奇周期最佳几乎二进序列偶中2个序列中均有一个元素为 “0”元素,其他元素取值均为“+1”或“-1”,并且其奇周期自相关函数为单值脉冲函数。同时研究了奇周期最佳几乎二进序列偶的变换性质和频谱特性,给出了一些组合允许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奇周期最佳几乎二进序列偶扩大了奇周期最佳几乎二进序列的存在空间,且为奇周期最佳几乎二进序列偶中2个序列相同时的特殊情况。
在码分多址(CDMA)系统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约束最优化的近最大似然多用户检测算法。最大似然检测算法可以看成是一个具有约束条件的组合优化问题,所提出的算法通过放松这个组合优化问题的约束条件,将最大似然检测算法转化成为一个无约束最优化问题,并利用无约束最优化问题的解来近似得到最大似然解。数值结果显示:无论在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AWGN)下,还是在随机时变多径信道下,该算法都与最大似然检测的性能都十分接近,同时其复杂度在用户数比较大时仅与线性检测算法相当。
提出了一种在码分多址(CDMA)系统中基于多小区功率增长估计的下行接纳控制(AC)算法。在新呼叫到达时,不仅考虑接纳新用户后接入小区基站发射功率的增长,同时考虑接入后相邻小区基站发射功率的增长,给出了相邻小区基站发射功率增长估计的方法。仿真结果表明在小区间业务负荷不均匀的情况下,采用基于多小区功率增长估计的接纳控制算法能有效地降低错误接纳概率,提高系统吞吐量。
将适用于单载波系统的具有最小和最大速率约束的梯度调度算法扩展到多载波系统,提出一种基于效用函数的多载波梯度调度算法。该算法可以作为后3代无线通信系统的多用户调度策略。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好的性能和较低的算法复杂度,可以为数据业务提供软服务质量(QoS)保证。
研究了天线选择,提出了一种基于垂直-贝尔实验室分层空时结构(V-BLAST)与正交频分复用(OFDM)相结合的系统的发送天线选择算法,使选用的发送天线组合,对所有子载波的最小信号噪声干扰比(SNIR)最大化,以较好地解决V-BLAST系统检测要求信道的无线环境中有丰富的散射体,否则会严重恶化系统误比特率性能的问题。理论分析和仿真试验证明,应用该算法明显改善了系统的误比特率性能。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的能量大部分用来传输数据,为减少数据的传输量,同时不增加数据包的延迟,提出了基于置信因子的数据分发概念。由于置信因子由传感器节点根据所感知的数据产生,反映了数据的真实性和重要性,由于设计了一种基于置信因子的发送退避策略和传输过滤器,解决了保证重要数据的优先信道访问权和减少冗余数据传输量的问题。大量仿真证明,这种数据分发机制在减少网络能耗和重要数据的时延方面是有效性的。
为了在区分服务(DiffServ)网络中实现有差别、可定制、有服务质量(QoS)保证的业务,改进了DiffServ分层业务模型并提出了完整的基于服务等级协定(SLA)的IP业务实现机制,解决了客户SLS到提供商SLS的映射问题,描述了IP业务实现流程。原型系统的实现验证了该机制的有效性。
提出了一种综合词法关系和语义分析的查询优化方法。通过对查询关键字词法特性和本体实例之间语义关联强弱的分析,提高了查询关键字到本体概念映射的完整性和准确率,帮助搜索引擎对用户的意图做出有效推测,解决了传统搜索引擎不能很好理解用户意图的问题。设计实现了相应的查询优化系统,实验表明该系统可以有效提高搜索的准确率。
在分析了Ad hoc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利用模糊逻辑定义设备安全级别的方法;将设备安全级别用在Ad hoc路由发现过程中,提出了一种基于设备安全级别的分布式Ad hoc路由协议——基于模糊逻辑的安全级路由协议(FLSL),分析表明这种协议具有适用于Ad hoc网络安全性能有限的优点。
提出一种适合于零前缀正交频分复用(ZP-OFDM)系统的符号盲同步方法.该方法基于ZP-OFDM符号中的零前缀(ZP)功率出现规律性的分布特性,利用滑动窗能量检测的办法进行符号同步。另外,研究了高斯信道和瑞利多径信道下的符号同步方法,详细推导了瑞利多径信道下接收信号的功率分布特性,得出了统一的表达式,进而得出了在多径环境下该方法及其性能与估计窗口宽度的关系;同时,为了提高同步性能,设计了多滑动窗方法代替双滑动窗方法。计算机仿真分析表明,无论高斯信道下,还是瑞利多径信道下,该方法都具有优异的性能。
对自动重传请求(HARQ)技术在时分双工、高速下行分组接入(TDD-HSDPA)系统中,特别是在采用了智能天线后遇到的一些特定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编码与调制(AMC)和HARQ的融合方案。通过基于OPNET仿真软件搭建的系统仿真器,对算法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可显著改善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并能小幅度提升系统吞吐量。
根据无线移动Internet的特点,利用跨层设计的方法,设计了一种无线移动IP切换机制。该机制在网络层利用组播协议将数据分组转发至移动主机,在链路层利用链路触发信息控制组播树的形成。理论分析表明,同传统的移动IP协议及分级移动IP协议相比,该机制能有效地降低移动主机的网络层切换时延,显著减少网络层切换引起的分组丢失。并有效减少无线链路上的无线信令数量,节省大量无线资源。
首先基于电荷泵原理提出了一种新的无源电子标签电源产生电路结构,并提出了结构简化的算法。然后基于提出的电路结构和算法,给出特高频无源电子标签电源产生电路的设计实例。设计实例结果表明,提出的电路结构和算法在产生相同输出电压情况下,简化了电路结构,提高了电源产生电路的整流效率。
研究了接收相关瑞利衰落对垂直分层空时码最大似然接收机比特差错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最大似然接收机的平方欧氏距离为加权卡方分布随机变量之和,以此为基础推导给出成对差错概率精确及高信噪比近似计算公式,并利用高信噪比近似公式定量分析接收相关性对最大似然接收机分集增益及信噪比损失的影响。研究表明,接收相关性造成分集增益损失等于接收天线数与接收相关矩阵秩之差;接收相关矩阵满秩情况下,信噪比损失由接收相关矩阵的行列式及接收天线数联合确定。计算机数值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