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帅. 基于功率调整与随机接入联合优化的RFID多读写器抗干扰算法[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19, 42(4): 8-14. |
[2] |
肖剑, 李文江, 耿洪杨, 翟英博. 车联网中可抵抗DoS攻击的RFID安全认证协议[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19, 42(2): 114-119. |
[3] |
方正, 黎海涛, 朱广, 李艳. 收发信机射频损伤的UDN协同波束形成[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16, 39(5): 11-15. |
[4] |
周景贤, 周亚建, 顾兆军. 常数时间的轻量级RFID双向认证协议[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16, 39(3): 60-63,90. |
[5] |
袁开国, 郝昱文, 李争平, 张笛笛. RFID网络中基于Aloha防碰撞的标签数目的联合估计算法[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14, 37(s1): 72-76. |
[6] |
赵斌, 何泾沙, 黄娜, 屈会芳, 刘公政. 基于扁平N叉树搜索的RFID防冲突算法[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14, 37(5): 50-55. |
[7] |
李晖, 夏伟, 邓冠阳, 雷淼. PUF-HB#:轻量级RFID双向认证协议[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13, 36(6): 13-17. |
[8] |
王昕, 袁超伟, 黄晨. 基于滑动窗口机制的RFID自同步可扩展所有权变更协议[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13, 36(5): 30-35. |
[9] |
吴启武. 基于分形理论的物联网分层业务模型与性能分析[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12, 35(4): 38-41. |
[10] |
胡桂兵,邱雪松,孟洛明. 基于信号稳定度提高RFID识别率的方法[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12, 35(1): 55-58. |
[11] |
李温静,徐大雄,桑新柱,余重秀,王葵如. 基于超连续谱的全光多通道ROF系统光源的产生[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11, 34(2): 67-70. |
[12] |
孙其博 刘杰 黎羴 范春晓 孙娟娟. 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10, 33(3): 1-9. |
[13] |
邓淼磊 杨华 余涛 周利华. RFID标签的不可追踪性[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10, 33(2): 44-47. |
[14] |
耿淑琴, 高大明, 汪金辉, 左磊, 吴武臣. 射频识别系统中自适应反碰撞法的实现[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08, 31(6): 76-79. |
[15] |
吴银锋,万江文,冯仁剑. 无线传感器网络微型节点设计的电磁建模方法[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08, 31(2): 10-14. |